左权小花戏《家书》以左权将军转战太行山途中以及驻扎八路军麻田总部期间写给妻子和母亲的13封亲笔家书为故事脉络,通过那一页页发黄的信纸和那些斑驳的字迹来结构故事、推进剧情。 全剧由《序》《送别》《烈火》《深情》《同在》《尾声》共六个部分组成。在每一幕之间,用多媒体、画外音等戏剧手段呈现左权家书的真实手迹,让身在太行山的左权将军与远在延安的妻子刘志兰、以及湖南醴陵的左权母亲展开时空对话,将抗日战争这一宏大壮阔的历史背景,通过一个个细腻、抒情、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加以表现。 在艺术特色上,处处彰显浓郁的左权民歌风韵,保留了左权小花戏中的彩服、彩扇道具等非遗传统特色,沿袭“唿嗦步”“蝴蝶扇”等基本舞蹈动作,在放大山西左权特有的地方文化符号同时,调动了先进时尚的现代戏剧手法。 在全剧的音乐和唱段唱腔设计上,既吸收、保护了左权民歌的精髓,又融入了西方歌剧、古典音乐等多种表现手法,根据剧情和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特点进行音乐设计,形成了“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全新模式。 整个剧目在不失质朴和真诚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创新,让英雄左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把左权老百姓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表现得更加全面到位。将“中华儿女不可辱,中国有我不会亡”的太行军民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味历史、重读家书。让我们走进小花戏《家书》,一起感受中华儿女面对豺狼入侵时的无畏与豪迈,体会铮铮男儿捧给母亲、妻子、孩子的万般柔情和锦绣心肠,铭记那些人、那些事、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左权小花戏于2014年11月入选“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创: 历史顾问:沙峰 编剧:杨启舫 作曲:孟卫东 总导演:杨梅 视觉总监:任冬生 音乐总监:药林 舞蹈编导:张强 舞蹈编导:刘翠 舞蹈编导:张瀚文 舞美设计:王立峰 舞美设计:赵月 灯光设计:李超 多媒体设计:孔江 服装设计: 王姝然 化妆造型设计:贾雷 音乐编辑:杨尚一 舞蹈排练:巫佳宇、余璐
演员表: 左权:郝利宏 刘志兰:尉金莹 左母:刘爱玲 巧姑:王建英 大春:张顺 王科长:李波 冈村宁次:王栋 益子一郎:刘晓凯
*以上内容(包括演出时间、阵容、节目及演出票价等)可能变更,以最终演出为准,仅供参考。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将总部驻扎在太行山上的麻田等地。时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的中国共产党高级将领左权在1937年9月至1942年5月与日寇展开激烈鏖战的过程中,给远在家乡湖南醴陵的母亲和陕北延安的妻子、女儿写下了13封亲笔家书,直至在十字岭战役中为掩护部队转移壮烈殉国。新编左权小花戏《家书》就是以此为脉络展开故事,在那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背景中展现左权将军的报国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女情。
第一场《送别》 八路军驻扎太行山捷报频传,屡遭失败的侵略者展开疯狂报复,伺机进犯设在麻田的八路军总部。战事紧急,左权将军决定暂时将妻子刘志兰和不满周岁的女儿左太北送往延安。三人在清漳河畔依依惜别,相约胜利到来时的团聚。 闻讯赶来送行的战士和麻田群众将这幸福的一家人围在一起,为他们拍下了一张“全家福”,并发誓要“为每一个侵略者都定制一颗子弹”。
第二场《烈火》, 侵华日军华北总部头子冈村宁次命令特务头子益子一郎组成“益子挺进队”进犯我设在太行山山崖上的杨家庄兵工厂。左权将军将计就计布下口袋阵、准备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夜幕下,左权巡察山洞里的兵工厂,正赶上前来支援的民兵队长巧姑,大家同仇敌忾、群情激奋,发出了“中华儿女不可辱,中国有我不会亡”的誓言。山脚下的八路军与老百姓紧密配合、诱敌深入,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第三场《深情》 越是烽火狼烟、家书万金的时刻。亲人之间越是彼此牵挂、互相鼓励。戎马征战的间隙中,左权一次次在灯下奋笔疾书,将对母亲的感恩、对妻子的思念、对女儿的祝愿写在字里行间。而远方的母亲和妻女也在这一次次隔空对话中期待着团圆时刻的到来。 狡猾的益子一郎率日军乔装改扮成八路军小分队进山来打探八路军总部的消息,却被机智的民兵队长巧姑识破。她让丈夫跑去给左权报信,自己却跳起了“小花戏”与日军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再一次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第四场《同在》 狗急跳墙的冈村宁次孤注一掷,调动三万兵力对麻田包抄合围,妄图对八路军总部一网打尽。我军召开洼地紧急会议,决定向外线突围转移。负责掩护部队、指挥断后的左权将军坚守在咽喉要地十字岭上。这是当年他与爱人刘志兰第一次相识的地方,也是刘志兰一回回在梦里回到的地方。 敌人的飞机不断在头顶盘旋扫射,正在指挥转移的左权突然发现几位负责护送机要文件的八路军战士落在后面,便返身跑上山头、指挥他们撤离。敌人的炮弹袭来,左权将军壮烈牺牲。 为了铭记左权用生命和热血为这片土地换来的和平。1942年9月18日,应万名百姓联名请愿,将当时左权牺牲的辽县正式更名为“左权县”。从此,左权烈士的英名,与巍巍太行山上的这片土地同在。
|